时间:2022-12-07 12:29:16 | 浏览:25
麦影彤二 《更完美的海》 2019 装置
好好先生 《陶氏做了一件对事儿》 2004 录像
大同大张 《邮寄艺术》 1997 打印
◎艾阔
展览:希望的原理
展期:2021.10.16-2022.2.27
地点:中间美术馆
第二次来中间美术馆看“希望的原理”展览,第一次的精力更多聚焦在阅读单件作品上,而这次来会更多带着对策展层面的思考,感兴趣于“原理”背后的原理,发现以及引出进一步的问题。
社会剧场、身份角色与表演布景
中间美术馆一向有强烈的“在场”意识,也一直愿意探讨剧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联系。以一位剧场人的敏感,我发现这次的策展思路中也隐含着这份场域的觉知。而且这个“在场”不只是哲学或剧场理论范式下的概念陈列,更含有一种“我身在此”的朗然和清澄。它试图借助自身在历史与社会环境中的坐标确认,来获得更明晰可靠的行动依据,来构造通向希望的路径。如果用戏剧训练里的大白话说,就是对不同境况的“真听、真看、真感受”。而为了达到这种“真”的观看与在场,“希望的原理”会用清淤的方式来厘清虚浮的过程,当减去了顽劣的伪装,留下的则是真正有效的展演,一种真正的相互凝望。
举例,如果说二层正中的《古老的躯体》显示出某种危险的“角色惯性”的话,而一层的《害羞的机器人》则正相反,其给无生命的机器派发角色、性格与“戏剧指令”,来赋予它新的魅力,并利用这种戏剧性的魅力来对质某种工具的宿命论。
同样地,这种戏剧性的荒谬也可以被打磨成批判的矛头。《海湾战争1991》把现成的电视节目、流行文化与政治宣传的影音档案调配成一场原汁原味“美国式秀场”的讽喻语法。《陶氏做对了一件事儿》则上演了一出荆轲刺秦的戏码,好好先生小组通过伪造、扮演与“山寨”,来试图刺透权力与垄断者铺设的帷幕。
布景亦是一种可以通过空间营造来实现伪饰、催眠或场面再现的技术,我看到“希望的原理”也做了相应的回应对策。《我们的电视,您的成功》揭开了资本编织的诱人幻景,不仅幽默地“消费”了消费,还连带出一套广告、传播学背后心理图式的钻营。《栖居如诗》则爽快地炸透了岁月静好的布景与家庭安全感浅表的心安理得,这“宜家”式的布景在展厅中时而浮现,它安心、轻便,也成为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布景。倒放复原的方式也制造了某种寓言式的间离效果,为爆破之后的局面提出了重建的期许。《包裹橡胶涂层的钢》中,布景则显现出它的积极意义,在虚构的法庭及射击场中,图像、声学与场景营造则为正义拓展了空间。
更不必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警示性的剧本文本、《白色大道》中身体力行的低姿态行为表演,还有《等待戈多》。一开始诧异这部剧场经典被演绎出无数版本,为什么偏要选孟京辉版?但细看这个不够精彩的版本,其生涩、苍白中含有对未来的纯然迷茫与真诚期盼,我想这个版本的选择,也许正是想呈现某种“希望”的历史时态,呈现它的原点与未经脂粉的宝贵片刻。
希望的原点、历史与纸本
展览中不乏这种希望的“原点”,它试图通过工作历史,来认知与发掘“希望”在其萌芽阶段的情态,当把这份实在的根源作为立论的依托,便可为我们研究这份希望在时间、环境、代际等不同维度中如何流变提供真实的凭据。
刚入展厅的两幅“老画儿”《停公假日》与《春?》便首先提供了这种风采与基调。画面中的三位女性状态不一,但都沉着优雅地穿越彼时现场,引着时代的风姿到达今天,她们有踌躇,有意气,又都带着强烈的“人味儿”,期待与思索着未来。这两件作品像是一颗定心丸,又似友善亲切的导览员,在展览展开后庞杂纷繁的信息漩涡中守护与平衡着观者的心,让我们不至于眩惑与迷失。看过太多思索科技和未来的展览,它们很多都在技术秀、奇观制造与酷视觉的营造中有些走火入魔,当失掉了“人”的基准,那些精心制造的“宏大”与“酷”都会反噬我们。
视觉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它不断被资本、技术与时代的色欲裹挟与包装着,在与无数时尚、潮流的相互卷集中,遮蔽与摧折着艺术自身;真的问题被避免谈及,真的关切与期待亦无回声。面对此种状况,中间美术馆守阵的方式即是纸页文本,《希望的原理》中纸本涵盖了书页、剧本、图表、诗篇、杂志、手稿等丰富形质,它们各有风范,在串联起驳杂的展览话题同时,亦不消泯于某种文本的功能/工具性,自身都是十分优秀与独立的作品。在观展过程中我得到最多的收获与感动也正来自这些精悍的纸本。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王西彦《神的失落》以及后面的四篇《自序》。在这四篇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迷惘中复还希望的原点,呈现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情感。这长近四十年的漫长回看,即是一次向历史取火的过程。而把这份回看置于“希望的原理”语境中,我们则可以在阅读和比较中参照一个写作者在忧虑与热望之间的自我梳理;一份关于创作历程、背景、方法与作者心念的,翔实而宝贵的记录。
欲望的能量、现代病及其反制
人们极易把“欲望”错认为“希望”,或者说这两者本就是孪生之物,无法拆分。在现代化的集体梦境中,它们之间的纠缠则变得更为紧密,分辨与平衡则更为困难,但创作者们也会借势欲望,在希望与欲念的良性糅杂中,让希望变得更为立体可信。“希望的原理”则也提供一套希望与欲望之间的平衡术或组合拳,以个体丰富情感之测度,促生出一种针对现代病的,新的反制策略。
在六旬追星女子要嫁靳东的电视节目片中,我们遭遇理想伴侣与自身环境的重大裂隙;在无人机重复的宣言中,我们感受到因信赖而把权力交托给公共之后的一种缥缈与无力;而在舞蹈动态反制算法与监视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用身体反打技术的能量自赋权;在纪录片导演冯可慧对亚高山地的观测与深探中,我们看到了“乌托邦社群”的建树与迷惘。
还有粗粝猛烈的大同大张、诗意朴质的弗朗西斯·埃利斯、心细敏锐的方天宇、机巧致密的张哲熙……在“希望的原理”的比对与交互中,我们也更容易发觉创作者是如何置身于他们的环境与议题,以及这每一个个体的希望与欲念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而为了让这一层面的作用能够发挥效果,可以看出策展人们的集体工作如何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导流功能。
展览与观众之间的隐形障壁
要知道:观展当然是一次智识与精神的体验,但它必然也是以一次身心在场的良好体感经历为重要基础的。而现在五花八门的展览中,策展团队往往完成顶层设计与美学规划后便“事了拂衣去”,对观展体感的把控工作成为策展长跑中最易被忽略的一段。展览是一个关于交流的过程,而若只做设计而不顾体验的话,观众对展览精神的领会则会被体感设计上的各种疏忽而折损,也是对策展精神与展览思想主旨的背离。我认为在“希望的原理”展览中,美中不足即是在这最后的行程中亏了一口气。我也在此把观展中自己感受到的用心与不足一一列举。
首先最紧要的:作品维护。在观展过程中,我发现《妖娆的音乐》在非播放状态,《陶氏做了一件对事儿》耳机线被扯断(无声)。《等待戈多》的问题则不是维护,而是因无字幕,声音又十分模糊,几乎完全无法领会其戏剧文本的魅力,引得观众云里雾里。精心规划的作品因缺乏核查保养或临门一脚的信息补全,一两个细节的缺损牵连的则是整体的感受,实属遗憾。
其次说说“节奏”,若把策展观想为一次交响乐指挥的过程,则不同声部轻重缓急的配合,以及在不同色彩、声学特质之间把握良好节奏是蔚为重要的一环。对此我比较喜欢展览二层和一层的节奏把握,二层偏静默的氛围与一层富有色彩的声场都更能让观者享受其中。我去的时候是周六,能看到许多“误打误撞进来的观众”都能享受与流连在这两层之间。调节呼吸频率的绿植设置、《YWY,仿生人》和《栖居如诗》的空间陈设……一层的体感设置都比较精彩。而像《六旬追星女子:我要嫁靳东勇敢活一次》《彩色魔方与乒乓球》这类“不像当代艺术”的作品,以及《如何成为“美好生活”》《伪装“舞”术》的等视觉亮色也在兼顾学术性与媒介丰富度的同时,让家庭观展的人群(即使是幼儿)也能充分享受作品。
三楼则是一个大Bug,首先不同影像之间的声音相互搅扰比较严重,在看某件作品时经常会有一两件其他作品的声音钻入耳朵,将观影的专注度打了折扣。然后动辄几十分钟、一个多小时的影像之间无良好节奏调配与缓冲,无座位,致使有兴趣去专注欣赏的作品成了一次对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在三楼时总是需要去看看大同大张的《邮寄艺术》去换换脑子。我仔细地看了看,到达三层的观众几乎都是一飘而过,纵使有心对作品进行详细读解,也因无力坚持而宣告放弃。我认为展陈设计的美学把控还是可以与观展体验达成平衡的。对此我在观展之后与策展人的交流中半开玩笑地建议:不如买些宜家的五颜六色塑料凳子,均匀散布在三层,既能方便想要阅读长影像的观众抓取使用,也可以以一种色彩粒子的效用对三层的那种广场质感做一种设计上的互文,顺便回应下展览的“宜家线索”。反正只要想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次去中间艺术区,都会觉得有种向“月宫”进发的感觉。幽凉偏远,却又因有所期待而笃定。观看“希望的原理”的过程给我许多启示与引导,它也绝对是一个丰富精彩,值得流连一天的好展览。还想再去,至少要看完三层的《康比纳工厂》吧。也期待更多专业或不专业的观众前去感受交流,好展览好作品就在那儿,去了一定会有收获。路虽然远,但去展览的远路也是观展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疏所拉开的冷静距离更能让人找回自己的感知。吹吹海淀的凉风吧,对自己的大脑皮层有好处。
供图/中间美术馆
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又是一年中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优酷联合出品,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月圆夜相邀,将于今日18时30分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优酷播出,20时20分登陆河南卫视。陈立农、
(西游系列解读第93期)文/牵着蜗牛散步一今天是中秋放假的最后一天,以前也写过多篇关于月宫的文章。但很多人仍不知道月宫为何也叫蟾宫,嫦娥为何把一只玉兔当宠物,月宫董事长是太阴星君,嫦娥是什么时候取代她上位的。本期,我们再来炒炒这些冷饭。在往
眼看中秋佳节临近,与“月”有关的故事及习俗将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借着这个机会,御史和各位读者来聊一聊关于月宫以及嫦娥的故事。谈起月宫(广寒宫),给人的印象是清幽、冷落的,上面只有嫦娥、玉兔以及那个日日夜夜伐桂的吴刚。其实对于月宫的描述,在不
上海博物馆2022年中秋假期期间(9月10日-9月12日)将照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日参观人数限额4000人,所有观众(包括老年人、儿童)必须通过网络实名制预约(点击此处预约)。中秋期间,除常
月宫覃怀张卿筑是个不羁的人士,口无遮拦喜欢说些异语。他曾对人说:“如果能肋生双翅,我就飞上月宫,嫦娥必会在广寒宫外迎接,拉着我手亲热地说:‘哥哥来了!’”说完大笑。他家二里外有个很大的荷花池,池塘边本来有住户,因为涨水搬走,现在被狐占据。狐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中秋佳节,始于北宋,而源于唐代,追到源头,大概要从唐玄宗算起。唐玄宗爱月,大诗人李白也对一轮明月情有独钟,他们不但为明月写下浪漫诗句,还将铜镜造成月亮的形状,分赠宾朋,甚至在铜镜上留下自己探月的身影。他们为何爱月之深,开
与月亮相关的故事或传说不胜枚举,然而网上或书中能找到的信息支离破碎、生硬难解,且说法不一,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版。本文综合各方资料,采纳普遍说法,将这些故事简洁通俗地串联起来,以供暇观。但不作考究和据典,因为这些故事本就是传说和演义,常人无须追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通讯员杨颖 裴少菲 范江欧美 钱孟龙“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圆月留给了古人无限的遐想与情思。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古人喜欢以铜镜比作明月,赏月与赏镜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雅事。中秋前
眼看又要到中秋节了。无论是赏月还是祭月,在这一天里,月亮就是主角。不信,你看,连这一天吃的饼都要冠以“月”名,叫做月饼。说起月亮,总要提起一个美丽的神女,就是嫦娥。嫦娥与月亮的知名度不分伯仲,几乎在某些时候,嫦娥就成了“月宫”的代表,各种神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又是一年中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优酷联合出品,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月圆夜相邀,将于9月9日18时30分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优酷播出,20时20分登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