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2:51:33 | 浏览:30
热播大片《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中国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肩负领航重任。远离地球后,人类想要在外太空持久生存,全封闭的生命保障系统必不可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教授刘红就专攻于此,她研制的“月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已创下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如未来应用于太空,可帮助人类长期在太空生存。
创办“月宫一号”的女教授刘红
上月底,在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名单,这份属于女职工的沉甸甸的荣誉,全国仅十个,刘红榜上有名。今天(3月7日)上午,在“女教授的北航故事”活动中,刘红讲述了科研岁月的酸甜苦辣,分娩当天在实验室忙到半夜,出了月子立马投入工作,为了赢得项目支持故意扮老十岁,“月宫365”实验一年多,几乎天天做噩梦……非凡成就背后暗藏非凡付出。
最艰难的日子是为实验找场地
“月宫一号”建成于2013年10月,回顾其出炉过程,刘红坦言,最艰难的时刻就是2009年到2010年之间,当时,他们在小场地里能做的实验已经完成了,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场地做系统实验。放眼自己所在的学院,可能连5㎡的场地也没有,校园里的场地也紧张。一次跟着校长走访俄罗斯时,她提前彩打了十几份PPT,去机场路上大堵车的间隙,她把PPT分发给同行的校领导,并介绍自己所做的成果,想要争取场地支持。
参观完俄罗斯的密闭实验系统,时任北航校领导连连赞叹,刘红瞅准机会,立下军令状,“如果给我500平米,我给你做出来一个比这个好至少两倍以上的。”连俄罗斯的一位院士也说,“在中国挑合作伙伴,我只跟刘红老师,我认可她!”
最终,“月宫一号”得以在北航新出楼西侧扎根,运行至今,且享誉全球:2014年1月至5月成功进行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密闭试验持续了105天,标志着我国从无到有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外太空长期生存核心技术——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并在世界上首次构建了类似地球生物圈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系统;2017年到2018年,完成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由此创下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
“月宫365”400多天里天天做噩梦
“月宫365”实验轰动全世界,但其过程相当煎熬。除了实验本身的370天,加上预实验和启动实验,前后历时400多天,刘红回忆,那400多天几乎天天做噩梦,“总是怕哪个地方万一没有想周到出点什么问题,就是各种噩梦、各种噩梦。”
对于舱内的实验者而言,压力也可想而吃。他们会由最初的兴奋,到熟悉,再到烦躁,志愿者每天都有任务在身,早上7点到晚上7点有规定日程,休息时间也有一定要求,活动场地受限。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刘红想得很周密,在“月宫一号”的监控室,刘红安排了团队成员,24小时值守,陪伴志愿者。就连2018年年初的春节,她也带领团队成员和舱内志愿者一起坚守科研任务,大家在“月宫”内外同步包饺子过大年。
“月宫一号”实验中,还有一种出名的食物——黄粉虫,它是志愿者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提起这个虫子,刘红滔滔不绝,“它的蛋白质很好,虫油很好,虫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是一个非常健康的食品。”据说,在德国,小小一罐50克的黄粉虫,价格是20欧元。
活动现场观众品尝刘红教授推荐的黄粉虫
她还贴心地准备了五香味儿的黄粉虫,邀请在场观众现场品尝。
到底是什么味儿?
有人说,香香的,像小时候肉渣包子的味道;有人赞叹,又酥又香。
说起这黄粉虫,还有一个故事,当初研究期间,一个博士生带着虫子去美国休斯敦参加国际会议,刚开始现场人都不敢尝,后来一个勇敢的大学生品尝后说,“有点像炸土豆条味”。随后,一大盒黄粉虫就被“秒光”。
故意扮老十岁只为看着靠谱
乌黑的秀发向后拢起,身穿藏青色连衣裙,披着淡紫色丝巾,作为“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是忙碌的学者,也是优雅的教授,还被学生称为“北航版蒙娜丽莎”,因为她美丽亲切的笑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刚开始参加工作时,颜值出众的刘红还曾故意扮老。
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留学回来后,刘红开始工作。本是一幅学生模样,但科研中需要争取各种项目和科研经费支持,“我原来是做环境工程的,工程的东西如果人家看着你面那么嫩,不靠谱。”
(右二)为刘红教授
为此,刘红无论买衣服还是日常穿搭,就使劲儿往老了打扮,她的预期目标是,比实际年龄老十岁那样会比较好。刘红笑着回忆,“直到有一天下出租车时,那位司机问,大姐,您是不是快退休了。我想这差不多了,靠谱了。”幽默的轶事激起阵阵笑声。
出了月子就进实验室
就连生孩子,刘红跟别人也不一样。她博士毕业后,想在北京一所知名高校做博士后,对方有些隐忧,担心女同志怀孕影响干工作,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曾经之前有个博士后,来了就生娃、坐月子、休产假,之后就该出站了。
刘红听闻,就放弃那所学校,打算去别的学校。为啥?“因为我揣着孩子呢!”如同讲段子一般,刘红再次把观众们逗乐了,那会儿她已经是准妈妈了。
之后,刘红联系到另外一所学校的博士后职位,导师表示,生孩子很自然,你该干嘛干嘛。
这份理解,刘红铭记于心,“我肯定不能辜负人家。”她当起了“拼命三娘”,生孩子那晚,是腊月二十九,她一直在实验室干到半夜12点,不巧电梯坏了,她还是步行从12层走下去的。坐完月子,正好寒假开学,她就出来上班了,“所以我相当于一天都没有耽误。”连博士后导师也相当惊讶。时至今日,回顾那段时光,她感慨,“是我应该做的事我一定要做好,不管任何人都不应该辜负人家,这是我最基本的做事做人的原则。”
活动最后,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刘红口吻平淡,“其实没有秘诀,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这么多,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
今天上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北航教授苏东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三八奖章获得者、北航教授王少萍,北航先进党务工作者,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韩慧瑜等都走上讲台,与刘红一道分享工作家庭与教书育人之中的智慧。
刘红教授(右二)和几位女教授参加北航“女教授的北航故事”座谈
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又是一年中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优酷联合出品,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月圆夜相邀,将于今日18时30分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优酷播出,20时20分登陆河南卫视。陈立农、
(西游系列解读第93期)文/牵着蜗牛散步一今天是中秋放假的最后一天,以前也写过多篇关于月宫的文章。但很多人仍不知道月宫为何也叫蟾宫,嫦娥为何把一只玉兔当宠物,月宫董事长是太阴星君,嫦娥是什么时候取代她上位的。本期,我们再来炒炒这些冷饭。在往
眼看中秋佳节临近,与“月”有关的故事及习俗将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借着这个机会,御史和各位读者来聊一聊关于月宫以及嫦娥的故事。谈起月宫(广寒宫),给人的印象是清幽、冷落的,上面只有嫦娥、玉兔以及那个日日夜夜伐桂的吴刚。其实对于月宫的描述,在不
上海博物馆2022年中秋假期期间(9月10日-9月12日)将照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日参观人数限额4000人,所有观众(包括老年人、儿童)必须通过网络实名制预约(点击此处预约)。中秋期间,除常
月宫覃怀张卿筑是个不羁的人士,口无遮拦喜欢说些异语。他曾对人说:“如果能肋生双翅,我就飞上月宫,嫦娥必会在广寒宫外迎接,拉着我手亲热地说:‘哥哥来了!’”说完大笑。他家二里外有个很大的荷花池,池塘边本来有住户,因为涨水搬走,现在被狐占据。狐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中秋佳节,始于北宋,而源于唐代,追到源头,大概要从唐玄宗算起。唐玄宗爱月,大诗人李白也对一轮明月情有独钟,他们不但为明月写下浪漫诗句,还将铜镜造成月亮的形状,分赠宾朋,甚至在铜镜上留下自己探月的身影。他们为何爱月之深,开
与月亮相关的故事或传说不胜枚举,然而网上或书中能找到的信息支离破碎、生硬难解,且说法不一,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版。本文综合各方资料,采纳普遍说法,将这些故事简洁通俗地串联起来,以供暇观。但不作考究和据典,因为这些故事本就是传说和演义,常人无须追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通讯员杨颖 裴少菲 范江欧美 钱孟龙“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圆月留给了古人无限的遐想与情思。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古人喜欢以铜镜比作明月,赏月与赏镜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雅事。中秋前
眼看又要到中秋节了。无论是赏月还是祭月,在这一天里,月亮就是主角。不信,你看,连这一天吃的饼都要冠以“月”名,叫做月饼。说起月亮,总要提起一个美丽的神女,就是嫦娥。嫦娥与月亮的知名度不分伯仲,几乎在某些时候,嫦娥就成了“月宫”的代表,各种神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又是一年中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优酷联合出品,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月圆夜相邀,将于9月9日18时30分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优酷播出,20时20分登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