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2:45:45 | 浏览:11
它曾创造世界记录,它也曾以“2017年最佳图片”走上《自然》官网,它常年关闭,因为里面正在展开一项世界瞩目的试验……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下周末(4月21日和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普基地“月宫一号”将向公众开放,这是透过悬窗一探“月宫”真容的绝佳机会。因为如果不出意外,下月10号,“月宫365”挑战计划收官,舱内志愿者将“回归地球”,这也意味着“月宫一号”将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自然》对“月宫一号”的报道。
宇航员在太空生存,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此前人类进入太空,多从地球上携带生存物资,但若想在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天体上长期生存,食物、水等物资的携带和储存将变得昂贵而艰难。于是,科学家设想构建类似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简称BLSS)”,解决人类在宇宙中生存的难题。
“月宫一号”中就有这样的“生物圈”,它是世界首个、也是密闭程度最高的四生物链环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月宫”里只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可实现零排放。
“月宫一号”舱门。
“月宫一号”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两个植物舱和综合舱,里面种植有西红柿、土豆、辣椒、茄子、蘑菇等30多种素材,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
目前“月宫一号”的闭合度约为98%,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俄罗斯的闭合度是82%,美国是78%。
早在2014年,就有三位北航志愿者进入舱内,完成105天“密室生存”。自去年5月10日以来,共有8位志愿者分三次入舱内开展密闭实验,简称“月宫365”大挑战,这项实验将于今年5月10日结束。
志愿者们在“月宫一号”里。
目前已开展了关窗实验,三个舱的圆形透明窗口关闭一个月,期间记录志愿者的身高、体重、体脂率呼吸氧耗、心率等体格指数,并利用情绪软件、生物标志物观察心理状况。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植物舱中,志愿者向外挥手。
在正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日升日落等光的节律变化来感知时间,由此安排作息,形成生物钟。关上窗户后,舱内志愿者无法感知光节律,刘红团队由此观察志愿者在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自然光节律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志愿者在植物舱内打理植物。
再比如,“月宫”经历了几次意外断电,当时实验没有受到影响,志愿者的应急处理、系统运转的数据等都被收集起来。刘红透露,实验期间也会人为模拟一些机电故障,还会设置人为停电,测试整个生命保障系统的耐冲击能力。
志愿者们在舱内的任务相当繁重,他们既是实验操作者又是实验对象,需要对自身取样,从头发丝、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粪便,还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测量,每个人都是强大的数据库,从内到外都是数据基础。
为了研究人在长期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肠道微生物和人情绪变化等,舱内志愿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实验,在舱里的一言一行、表情动作甚至于呼吸睡眠都要采集大量的数据。
2018年1月26日,临近中午时分,透过外部监控可以看到,实验室内的两组志愿者在一同准备午饭。
除了科研,志愿者的舱内生活也有一些独特体验。比如,他们的蛋白质主要靠吃一种特殊的虫子——黄粉虫来补充。据说,这种黄粉虫能长到2.5厘米,油炸后如薯条般美味,磨碎夹在面包里也相当可口。
“月宫一号”实验舱内,志愿者正在工作。
今年2月15日,正好是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是“月宫365”实验的第280天。那天,舱内志愿者在进行科研任务,他们还以舱内种植的小麦、蔬菜为原材料,包了一顿饺子作为年夜饭,在舱内度过了一个别样新年。
温馨提示:“月宫一号”开放日安排
开放时间:4月21日-22日,9:00-12:00,14:00-17:00。
报名方式:发送邮件至lunarpalace1@163.com预约,标题写“预约参观”,正文按照相关要求填写;审核通过者将于4月18日收到回信邮件,内含专属二维码以及参观场次。(通知详见
http://news.buaa.edu.cn/info/1010/43026.htm)
注意事项:
1、每一场次最多允许30人进入“月宫一号”大厅。
2、由于“月宫365”实验正在进行,允许携带照相装置,但严禁向舷窗内拍摄。
名词解释:
何为月宫一号?
“月宫一号”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
它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月宫一号”的核心即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也是人类实现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
为什么要进行“月宫365”?
“月宫365”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实验于去年5月10日开始,将于今年5月10日结束。
1、 2013年10月,历经十年攻关,“月宫一号”正式研制成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
2、 2014年5月20日,北航三位大学生志愿者就在“月宫一号”里连续生存105天,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植物舱内向外界挥手致意。
3、 2017年5月10日,“月宫365”实验正式启动,8名志愿者分两组、三个班次接替入舱,计划在舱内连续生存365天。
刚刚入舱的志愿者在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即将入舱的志愿者在国旗下庄严宣誓。
4、 2018年1月26日,4名志愿者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200天,打破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即将进入舱内的第三组志愿者在众人瞩目下宣誓。当日,他们要接替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内驻留200天时间的第二组志愿者继续实验。
即将进入舱内的一名志愿者被媒体团团围住。
即将进入舱内的两名志愿者挥手致意。
1月2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的四名志愿者向舱外挥手致意。当日,他们要离开实验舱“重返地球”,200天时间也创造了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的世界纪录。
记者:任敏
摄影:李继辉 和冠欣 武亦彬
监制:王然
编辑:王飞雁
羊城晚报记者 王莉又是一年中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优酷联合出品,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月圆夜相邀,将于今日18时30分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优酷播出,20时20分登陆河南卫视。陈立农、
(西游系列解读第93期)文/牵着蜗牛散步一今天是中秋放假的最后一天,以前也写过多篇关于月宫的文章。但很多人仍不知道月宫为何也叫蟾宫,嫦娥为何把一只玉兔当宠物,月宫董事长是太阴星君,嫦娥是什么时候取代她上位的。本期,我们再来炒炒这些冷饭。在往
眼看中秋佳节临近,与“月”有关的故事及习俗将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借着这个机会,御史和各位读者来聊一聊关于月宫以及嫦娥的故事。谈起月宫(广寒宫),给人的印象是清幽、冷落的,上面只有嫦娥、玉兔以及那个日日夜夜伐桂的吴刚。其实对于月宫的描述,在不
上海博物馆2022年中秋假期期间(9月10日-9月12日)将照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日参观人数限额4000人,所有观众(包括老年人、儿童)必须通过网络实名制预约(点击此处预约)。中秋期间,除常
月宫覃怀张卿筑是个不羁的人士,口无遮拦喜欢说些异语。他曾对人说:“如果能肋生双翅,我就飞上月宫,嫦娥必会在广寒宫外迎接,拉着我手亲热地说:‘哥哥来了!’”说完大笑。他家二里外有个很大的荷花池,池塘边本来有住户,因为涨水搬走,现在被狐占据。狐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中秋佳节,始于北宋,而源于唐代,追到源头,大概要从唐玄宗算起。唐玄宗爱月,大诗人李白也对一轮明月情有独钟,他们不但为明月写下浪漫诗句,还将铜镜造成月亮的形状,分赠宾朋,甚至在铜镜上留下自己探月的身影。他们为何爱月之深,开
与月亮相关的故事或传说不胜枚举,然而网上或书中能找到的信息支离破碎、生硬难解,且说法不一,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版。本文综合各方资料,采纳普遍说法,将这些故事简洁通俗地串联起来,以供暇观。但不作考究和据典,因为这些故事本就是传说和演义,常人无须追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通讯员杨颖 裴少菲 范江欧美 钱孟龙“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圆月留给了古人无限的遐想与情思。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古人喜欢以铜镜比作明月,赏月与赏镜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雅事。中秋前
眼看又要到中秋节了。无论是赏月还是祭月,在这一天里,月亮就是主角。不信,你看,连这一天吃的饼都要冠以“月”名,叫做月饼。说起月亮,总要提起一个美丽的神女,就是嫦娥。嫦娥与月亮的知名度不分伯仲,几乎在某些时候,嫦娥就成了“月宫”的代表,各种神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又是一年中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优酷联合出品,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月圆夜相邀,将于9月9日18时30分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优酷播出,20时20分登陆河南